叶澄衷与张謇
朱江 江海晚报 2020年09月09日
叶澄衷
1901年,张謇曾感慨道,自咸丰、同治以来,浙江富商中,“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有杭州的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三人。风义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道义和情义,这里特指胡雪岩、叶澄衷和刘镛在致富之后,乐善好施,通过慈善回报社会。叶澄衷是宁波帮在上海经商的代表人物,张謇和叶澄衷是商业合作伙伴,叶澄衷所办的老顺记和义昌成记是早期大生纱厂所需五金的供应商。叶澄衷捐资创办的澄衷蒙学堂的实践,感动了张謇;叶澄衷出于对员工的抚恤而设立的怀德堂,引发了张謇对慈善事业的思考。叶澄衷对于张謇投身教育和慈善事业,起到了影响和启迪作用。
1、合作伙伴
叶澄衷(1840-1899),浙江镇海人,原名成忠,字家泰,后改名澄衷。对于为何改名澄衷,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出自叶澄衷的孙辈叶吉谋、叶谋瑗的回忆,是张謇提议改名的。叶澄衷家境贫寒,8岁丧父。9岁进本村的私塾读书,不到半年就因贫辍学,与母兄一起在田间耕作。11岁时到一家油坊当学徒,3年后辞职回家。1854年,母亲洪氏以田里未成熟的秋谷作为抵押,筹足盘缠,让叶澄衷跟随同乡、在上海等地打拼的倪先生,去上海讨生活。到上海后,叶澄衷先在一家成衣铺做学徒。后在一家杂货铺做工,店主安排叶澄衷每天摇着一叶小舢板船,向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外国船舶兜售日用品,由此叶澄衷学会了洋泾浜英语,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乃至改变了叶澄衷之后的职业生涯。叶澄衷后来脱离了杂货铺,继续从事与外国船舶的小买卖。他发现外国轮船上有一些废旧的五金件,这些物件还有使用价值,敏感地觉得如果稍加处理可以出售牟利,而船员也乐得与叶澄衷易货交换。于是叶澄衷雇人设摊,出售旧五金,逐渐发达起来,最终于1862年在上海虹口创办顺记洋货号,是上海第一家经营进口五金商品的华资商号。1876年,叶澄衷又开设新顺记洋货号,原顺记洋货号改名老顺记洋货号。叶澄衷在上海开设老顺记、新顺记、南顺记和义昌成记,还在天津、汉口、宁波、九江、烟台、镇江、芜湖、营口、三和等地先后开设顺记分号,成为名噪一时的五金大王。以经营五金起家,叶澄衷涉足水运、火油、火柴、缫丝、房地产、钱庄等行当,富甲一方,成为清末著名的实业家。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机器生产对于通州来说是新鲜事物,所有机器物料均来自上海。1898年1月16日,大生沪账房给义昌成记送去货款五百九十两七角七分;1898年9月28日,大生沪账房的送银回单清册上,又出现了老顺记,说明叶澄衷很早就成为大生纱厂的供应商之一。据大生沪账房的总录,相当于会计分类账,大生沪账房于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分别支付给老顺记4笔、18笔货款。
值得一提的是,义昌成设立于1883年,经理樊棻(樊时勋,1844-1916)是叶澄衷的同乡,为人精明能干,他打通关节成为驻沪、驻闽海军军需物资的供应商,获得丰厚利润。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时,樊棻是最早的六位董事之一,尽管很快退出筹办,但仍然与张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1907年大生纱厂首次股东常会上被选为查账员,大生分厂首次股东常会上被选为议长和查账员,还参股通海垦牧公司和同仁泰盐业公司。樊棻是1907年创办的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始人和股东之一,曾担任办事董事兼申行总经理,对大生企业的融资多有帮助。
2、澄衷蒙学堂
经营五金业,除了要具备一般的商业常识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机械知识和英语能力。随着事业的发展,叶澄衷愈发感到提升员工素质的必要。1875年,叶澄衷指派樊棻负责,把老顺记位于金陵东路的14间仓库作为学舍,开办顺记商务学馆,既选派属下商号的员工,也招收社会青年,利用晚上学习,学制一年,学杂费全免。顺记商务学馆是顺应叶澄衷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讲究学以致用,聘请了外籍教师授课,讲授机器设备及各种商业知识,有会计、商务、税务、报关和英语等。顺记商务学馆为叶澄衷储备了经营人才,许多学员日后成为各商号的协理和经理,不少人在大城市的洋行当买办,也有的成为企业家。
如果说顺记商务学馆是业余夜校性质,培养的是商务人才。那么澄衷蒙学堂作为上海民办的第一所班级授课制新式学堂,寄托了叶澄衷的厚望,也倾注了叶澄衷的心血,为当时社会导入了一股助学的清流,引领了一时的风气。
1899年,叶澄衷生命的最后一年。回顾自身半生艰苦,自惭学问未深,于是决定在虹口设立学堂,延聘名师,让清寒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叶澄衷捐出张家湾土地28亩,规银10万两,委托樊棻等7位怀德堂董事负责筹建。11月5日叶澄衷去世。1900年6月24日,澄衷蒙学堂动工兴建。后来叶澄衷长子叶贻鉴为实现父亲的遗愿,捐资规银10万两,确保学堂顺利落成。1901年4月16日,澄衷蒙学堂开学。第一任校长刘树屏撰写《澄衷蒙学堂落成记》,由张謇书写,铭刻成碑,至今还保存在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园内。
澄衷蒙学堂为叶澄衷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02年光绪皇帝御笔书写“启蒙种德”匾额,叶澄衷还与武训、杨斯盛一起被后人称为“近世兴学三伟人”。对于叶澄衷的义举,张謇用他系统的办学行为呼应着,也在文字里表达着对叶澄衷的称许。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张謇在致朱家宝的信中,专门提到“美人有痛其子施丹福早逝者,捐家资数千万建一大学院,即以其子之名名之,至今有声于美洲。叶澄衷商也,杨斯盛工也,以寒微致富,自痛其少贱失学,叶捐数十万,杨捐十数万,亟亟兴学。世人称施丹福之父贤耳,称叶、杨贤耳,未有非之者也。”
张謇写信给朱家宝的目的,是希望朱家宝效仿美国斯坦福的父母,以及叶澄衷和杨斯盛,捐家资兴办盲哑学堂。张謇把叶澄衷捐资兴学的行为称作“贤”,《庄子·徐无鬼》有“以财分人之谓贤”,贤即富于道德的人。1908年6月8日,张謇挽杨斯盛联,还提及叶澄衷:“视叶澄衷尤难,罄其资财,九死不忘,成一中学;与曾少卿相继,哀哉乡国,十日之内,失两杰人。”
3、怀德堂
叶澄衷发迹以后,热心慈善。他参与旅沪同乡组织四明公所的各项慈善活动,在家乡兴建叶氏义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设立的怀德堂,是对企业困难员工抚恤的内部互助性质的慈善机构。抚恤对象为员工病故而家贫者,因公殉职或致残者,工作满12年年迈或久病、又家贫无子、或虽有子孙但不得力者。经费来源一方面是叶澄衷旗下各商号共同筹集的洋2万元,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每人每天献出一文钱,多助不限。由老顺记、南顺记、义昌成记等6家商号经理为怀德堂董事,轮流主持。
张謇在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1901年6月7日)的日记中记载:“作镇海叶氏上海怀德堂记”。这篇文章因为没有收录到《张季子九录》,也未见新旧两版的《张謇全集》,因此不大为人所知,却是研究张謇慈善思想形成的重要文献。
张謇认为天下没有人能不依靠别人的帮助而成事,他引用了“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句话,紧跟这句的是“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张謇的意思是鸟儿都需要朋友,何况是人呢?张謇接着指出,得到别人的帮助事成后,只能与人共苦,不能与人同甘,也就是不能让别人分享成果,能得人心吗?《诗经·谷风》有“将恐将惧,惟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即在恐惧的时候,我和你在一起,而到了安乐的时候,你却遗弃了我,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不可为。
在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知恩图报的必要性后,张謇以《周礼》为例,认为中国的礼制中很早就对孤独鳏寡人群有抚恤制度。如为国家而死的人的老孤遗属,国家不时有食物上的优抚,算是对牺牲者所作贡献的褒奖。负责赋税的征收与管理的大司徒,以德、行、艺来教化民众,并荐举贤能的人,其中的“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等六个方面,恤即救贫济困。对于不信任和不善待朋友的、见灾难而不忧恤的,大司徒可用刑罚来纠察,以养成良好的民风,提高民众的道德。
张謇接下来谈到欧洲,凡是为国效力致残的,国家会给予终身补助,而为国捐躯的,国家会赡养其遗孀和孩子,以鼓舞人们的士气。张謇认为,其实中国的古训里也有这样的思想,而叶澄衷对欧洲的有关抚恤的情况比较了解,借鉴了欧洲的有关做法,在致富之后,设立怀德堂,有与员工同甘共苦之意。
张謇推崇叶澄衷的善举,认为值得记录和流传下去。张謇用了《战国策》中赵威后问齐使的典故。齐王派遣使者来问候赵威后,赵威后问齐使,叶阳子还好吗? 叶阳子怜悯那些丧妻失夫的人,抚恤孤儿和独身老人,救济贫困穷苦的百姓,补助他们衣食的不足,这是帮助齐王安定百姓啊。张謇感慨道,邻国的王后都称许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何况直接得到恩泽的人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