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謇家国情怀的典范意义
南通大学范增艺术馆副馆长 陈亮
对于张謇,在今天的南通,相信无论男女老幼,都不会陌生。但在南通以外的地方,对张謇其人其事能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仍然不多。这是因为他几乎所有的业绩都在曾经偏居一隅的南通。但是,张謇其名几次被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及并推崇。尤其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公开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足见其在南通的业绩不仅造福南通一方百姓,而且具有全国性的时代意义。铸就他一生宏伟业绩的内在源泉,就是他一腔殷殷的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面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密不可分,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家国情怀,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的精神重构。“知责任者,士大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士大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张謇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也担当起了救国救民的使命,他的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三大事业之中。
兴实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中国失败而告终。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张謇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在震惊之余陷入了苦苦的沉思。环视欧美与日本,特别是日本,发展工业,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由一个被英美欺凌的弱国变成强国。他认识到,只有发展实业,才能繁荣经济,才能增强国力,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应该说面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甲午战争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朝野上下实业救国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大声疾呼的多,身体力行的少。张謇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士大夫首当其冲。为了挽救国家危局,他毅然弃官还乡,舍身喂虎。应允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委派,去通州兴办实业,筹办大生纱厂。在纱厂筹办过程中,他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克服重重困难。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一发不可收,先后创办了复兴面粉厂、资生铁冶厂、广生油厂等20多家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副业的互动发展。他特别指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农业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原材料,农产品为各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值之,则工商业的发展永无可望。”大生纱厂建成后不久,配套种植棉花的农副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大力发展优质棉花种植,大力开垦滩涂荒地。1904年,张謇创办了大生分厂二厂,1915年创办了大生三厂,1921年又创办了大生八厂。工业与农副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南通沿海乃至整个江苏沿海多门类产业的快速发展。
办教育。张謇有句名言,“父教育,母实业”,在张謇看来,实业虽然可以增强国力,发展经济,但国家真正的强盛,最基础的要靠教育、靠人才,可以说教育是基础的基础,称之为“父”。1911年,他就曾指出,“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发展了教育,人民才有知识,国民有了知识武装头脑才能自强,国家才能独立、富强。在实践中,教育和实业成为张謇救国强民的一体两轮,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此,他把实业的利润大多用于推进新式教育,创办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师范学校到女子师范学校。办大学从医科到纺科到水利科。办学层次之丰富,种类之齐全,体系之完备,为一时之最。他在南通地区先后创办和带动兴办了370多所小学、6所中等学校、3所高等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特殊学校多所。还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或参与筹建了多所中高等专门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张謇办学,从动机上说,全然没有趋利性。首先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启民智。因为国民素质普遍低下,与现代化和国家富强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教育中,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他强调,今日迫切的教育就是救亡图强教育,应大力提倡爱国主义,并且在伦理、修身、历史、国文等教材中贯彻这一思想。其次是培养人才,为产业培养可用之才。学校设立的学科紧扣工业、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之所需,同时兼顾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行慈善。张謇把慈善作为地方自治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在他看来,慈善是实现地方自治必不可少的工作。他说:“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认为,国家的强大,首先靠实业,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同时要办好教育启发民智,提高国民素质,而慈善事业又是除了二者之外的不可缺少的补充。他曾对儿子孝若说,“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存在此,也不可不加意”。他把安置“失教”和“失养”的下层贫民和社会弱势群体作为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补充。张謇从小在乐善好施的家庭中长大,家庭的熏陶以及儒家的仁爱思想、商人的正名愿望和绅士的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使张謇成为既有慈善思想理念,又有大量实践业绩的近代中国大慈善家。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他除了创办博物苑、图书馆、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外,甚至创办了养老院、老老院、残废院、盲哑学校等慈善机构。新办和维持慈善机构需要大量资金,为此他一方面动用企业利润和个人分红,一方面,请自己的亲友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捐助,有时不得已他就鬻字补助。比如残废院、盲哑学校建立后,开办费紧张,考虑当时大生企业负担太重,加之经营出现困难,迫不得已,他只有继续鬻字维持。他每日抽出两小时作书,直到70岁高龄,他仍然为筹款维持慈善公益事业而鬻字一月,表现出对慈善事业的执着和无私,实在令人感动。
张謇的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毕生事业中,体现在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的实践过程中。不难看出,他的家国情怀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典范意义:
一是实干兴邦的志气。
张謇无论兴实业、办教育还是行慈善,总是从实际出发,从根本入手,从基础抓起。在张謇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们忧国忧民、慷慨激昂的很多,然而空谈的多,实干的少。张謇为强国而兴实业,为实业而弃官从商;兴实业从家乡始,兴实业从纱厂始;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乃至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以实业到事业,从经济到社会,一件一件,按部就班,靠船下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我们的事业才能从小到大,才能水到渠成,把梦想变成现实。
二是兼济天下的情怀。
张謇的爱国实践,不仅仅是办实业,发展经济,达到强国的目的,而是深刻领悟到了强国的根本所在,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所以必须要办好教育。为办好教育,他不仅抓基础,办师范,而且花重金聘用名师大咖。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謇每办学校,必亲题校训,发表演讲,循循善诱。他为通州师范学校所题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附属小学题写校训:“爱国、爱群、爱亲、爱己”,为女子师范所题校训:“服习家政,勤俭温和”,为医科学校所题校训为,“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为纺织专科学校所题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等等。他常常在演讲中勉励学生要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将来不管为士为民为工为商,为救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些校训,无不包含了张謇作为一个办学者,作为一个教育家丰富的办学思想和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真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謇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真正体现了他为国家强盛,为家乡发展的赤子之心,桑梓之情!让孩子上学校,让贫民接受教育,这是彻底的扶贫济困,兼济天下。他创办这么多慈善机构,让残有所托,老有所养,这是何等的情怀,何等的功德!
三是强毅力行的精神。
浓烈的家国情怀是张謇一切事业的力量之源。然而,成事者尤其是成大事者,必定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张謇是强毅力行的典范。无论在筹办大生纱厂,还是修筑江海大堤,开垦沿海滩涂,张謇遇到的困难都不是一般的,非常人可以坚持和克服的。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客观自然,他与天斗,与地斗;有的来自庸官社会,他与官斗,与人斗。他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闯过了一个个险滩,终于成就了时代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