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企业家要传承弘扬张謇精神

原江苏工人报南通记者站站长、工人日报主任记者 陆嘉玉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到弘扬企业家精神时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作为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为:爱国家爱家乡的精神、勇于开拓进取精神、尽职尽责尽力的精神(摘自清史编委出版的张謇一书)。江海儿女尤其是广大企业家群体,要不断传承弘扬张謇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一、棉铁主义

张謇的“棉铁主义”脱胎于“实业救国论”,它是“实业救国论”的精髓总结和升华。“实业亦必有的”、“它力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及。的何在?在棉铁”。张謇从经济发展战略调试提出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工商三者协调发展的构想。具体实施上他提出应急发展的策略。首先是抑制洋货的倾销。其次,立足自我从根本减少棉、矿产被洋人使用。三是钢铁工业为各工业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张謇多次申述棉、铁二项为其世界上必不可少之物(摘自清史编撰出版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张謇》一书)。

张謇认为实业救国,振兴实业富国强国,挽回利权最重要的是发展棉铁。“棉关系到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于是他将棉和铁大大提倡发展“棉铁主义”(摘自王敦琴所著《张謇经济思想研究》一书)。

在张謇实业救国“棉铁主义”理论指引下,从1895年至1948年在唐家闸,以工立镇,以工建镇。他亲力亲为建起了纱、铁、油、面、茧五家厂。二十世纪30年代唐闸就成为全国著名民族工业重镇,有“小上海”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人阶级团结奋斗。通棉一厂(大生一厂)从机械化走过了电气化、信息化,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智能化排头兵,并辐射孵化了六县的纺织工业。

不足6万人的唐闸镇就建了一轻机、自行车、纺机、粮机、棉机、农机液压件、化工阀门、鼓风机等企业。尤其是资生冶铁厂不仅造了纺织机械、铁路铁轨用之材料,1980年至1990年还造了北京长安街路灯灯座、上海滩地下水铁管。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核电厂、亚运村都用上唐闸制造的通风设备。钢钎厂为国内造大桥生产了多种特种钢钎。碳素厂不仅生产各类化工用石墨制品,还为冶炼生产了多品种电极,特别是700毫米高功率电极为打蓝天保卫战立了大功,碳素厂为钢铁工业服务的冶金工厂。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济基础日趋强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体经济是支柱。让实体经济走向现代化,仍然是企业家不二的选择。务实方可强国。

二、服务社会

志向进入商界的张謇不是一个普通的商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商。他追求的不仅仅在于自己的企业盈利发达,更在于国家和地方繁荣富强。因此,他不仅苦心经营自己的企业以构筑立足之地,而且用自己的中西学识为国家和地方谋划富强之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推进国家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使中华民族迈进现代化门槛,走向工业兴国之路,张謇在经营企业,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天之生人也,与草本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本同生,不与草木同腐。”他还多次和友人说:“我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

张謇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城市繁荣发展为宏图大愿,在1895年至1925年30年间,他忍辱负重,为南通提升现代化、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为全国树立了典范。

张謇在30年经营20多家工交企业中修炼了企业家精神,一创新精神,二冒险精神,三合作精神,四敬业精神,五学习精神,六执着精神,七诚信精神。更树立了企业家尽责担当的楷模榜样,一是为社会建设履职的自觉;二是服务民生为本;三是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例如唐闸工业区块,天生港、任港、芦泾港沿江港口链。港闸工交纵横交错,镇在乡中,乡在镇里,镇乡相间,绿色、协调、宜居、聚智,仅唐闸镇上世纪40年代就有来自19省22个民族的人安居。

张謇作为著名教育实业家,他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教育兴国之路。促进师范教育推广中小学教育,重视实业教育,支持高等教育,还亲自任实验小学校长,为多所学校题写校训,自己做校歌。

在办公共文化事业上亦功绩卓著。如在市区濠南路一公里左右创办了博物苑、图书馆、更俗剧院、公共体育场和东、西、南、北、中五座不同主题的公园,为南通走进现代化增光添彩。

张謇把办企业盈利分“公利”和“私利”,即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正确摆放。公利努力办社会事业,他把教育、文化、体育、慈善融为一体。他以“子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自勉。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他开拓进取,奋斗永无止境。

三、开放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发展、知识经济引领的方向前进,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碰撞日趋激烈,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渐进升温。对企业家而言,开放意识的增强尤为紧迫。开放意识成为民族振兴的一股潮流,顺应大势,破除传统观念,不断解放思想,参与地球村建设,正成为一种新追求。企业家群体怎样传承张謇的开放意识,践行他早就提倡的“开放主义”?

张謇的“开放意识”“开放主义”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与世界文明竞争,不进则退,更无中立”。二是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世界“经济互助论”。他提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一家,中国一人”。多次呼吁“世界经济互助”。三是举借外债。即今日引进外资,善用外资。四是国际合作。需要指出的是张謇的“开放主义”,虽适应大势,但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认识不清,过分依靠外援,酿成硬伤。

张謇在实践中践行开放意识,为南通走向工业型城市、走向现代化办了大量实事,为我们留下了“开放性人才观”的精神财富。一是国家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重视有培养前途的人到国外专门学习。二是直接聘请发达国家人才。张謇的人才观别具一格:一是广纳人才;二是将人才放到实际的艰难困苦中磨炼;三是对人才要用人不疑;四是人才不应分国界。

张謇引进国外技术人才,不仅工厂有,各项工程都引进外国专家。其中水利工程他特别重视引进外国水利建设人才。大生纱厂先后聘请了多名技术人员。机器安装是英国工程师。水利方面他聘请了荷兰特莱克、瑞典施美德、比利时平舜内。勘探方面请过法国苏尔格、瑞典安特生。医学方面聘请过德国医学博士,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在江海交汇处,每年汛期江河发生倒坝,每逢大暴雨便是洪涝成灾,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张謇先后邀请荷兰、美国、瑞典等人才,自掏3000元召开国外水利人才技术座谈会,反复论证。荷兰工程师特莱克1916年起,在南通工作三年,建了保坝会等重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