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向张謇先生学什么?

原创 星云影视 思想现场2020年 99


《张謇》总编导/夏骏    


在完成纪录片《张謇》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作为同样出生于南通,少年时期成长于南通的一个后来者,可能因为对于张謇先生及其事业格外的亲切感,时常处于一种与张謇先生的精神对话状态之中,我的办公桌边上长期摆放着一套《张謇全集》,经常随手翻开读几篇,有时读他一段时期的日记,也能从中体悟到一个人生奇迹的某个侧面。

那么,“今天,我们向张謇先生学什么呢”?作为一个具有超常贡献的伟人,张謇先生可供后人学习的方面肯定有许多,但当下很实际的至少有三点。


第一,生命观与使命感。人生一世,为什么活着?

张謇先生的名言“人生天地间,本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则不与草木同腐”。

这既有很强的中国儒家济世情怀,又具有很鲜明的主体意识,甚至感觉很现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为无所作为开脱,但时间会把所有平庸无为的人生迅速遗忘,只有那些为世间遗留下高尚有益事业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精神的高贵和尊严,身后才可能让人怀念乃至不朽。

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鲜明的生命独立意识,完全成为驾驭命运之舟的主人,太难得了。

同样是状元的陆润祥就在办了一段时间的纱厂之后,回到京城,重新带起了乌纱帽,在难有作为的混沌官场了却后半生。

张謇的选择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中国儒家精神正本清源的一次辉煌回归。

近几百年来的文明下沉,国人的英豪气概锐减,常常三十多岁的人一遇挫折就退怯感慨,这一辈子没戏了,看下一代人吧,表现出一种面对命运的怯懦,也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不负责任。所以,张謇先生的现实示范价值就很明显。



第二,在困境中勇于作为、善于作为

有作为的人,不会去坐等一个“好时代”,而是尽力而为去参与开创和建设一个好时代。

张謇先生的工商事业最辉煌的阶段,恰恰是义和团闹中国,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代,那是个好时代吗?

国都沦陷,皇帝和太后仓皇西逃,实际上已经是处于相当程度的亡国状态,可谓灾难深重。而张謇先生在这样的时代大办实业,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乃至于轻工业之父。

在辛亥革命爆发、武昌硝烟弥漫之时,张謇先生又挺身而出,捐弃前嫌,说动袁世凯出山,有效促进了国运的和平转变,免除了生灵涂炭的更多流血。在清朝与民国面临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他成为各方信任的协调人,一手托多家,把自己一生积累的各方信赖投进去,换得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转型。

类似的选择,贯穿张謇先生一生,不等不靠,顶天立地,才是民族栋梁风范。在被动的时局中,寻找个人能力推动社会进步效益的最大化,也实现了个体生命的伟大意义。


第三,勤奋好学,终身学习 

作为状元,无疑已经是那个时代最有知识和学问的人,但张謇先生从来没有消减过学习的热情,他兴办实业,兴办教育,参与宪政改革,都是在他41岁获得状元桂冠之后的事情,而这些事业又几乎都需要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是极强的学习能力,他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众多的改革和创业实践。

他晚年去日本考察,系统学习日本的教育、宪政和社会建设,回国后认真消化,对于国家政治改革和南通城市文明建设启示太大。

在担任实业总长、农商总长期间,他主持完成了中华民国的大部分工商立法,也是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重要奠基,这些知识都是全新的。

去世前几天,张謇先生还在记读书笔记,一丝不苟,保持不懈的学习状态和读书节奏。所谓伟大,肯定也是一生持续不断学习的成果。



夏骏:纪录片导演、制片人, 《长江》《汉江》《秦淮河》《蜀道》《川魂》《大海湾》《颜子》《张謇》《改革开放20年》《中国农民》《读书的力量》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导,历任 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文字编辑 | 和峰   

视频图片编辑 何苗 王彬

设计制作 | 于歪歪

版权所有 | 中国星云影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