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育 母实业”
——张謇的企业家精神
梁林军
北京日报第15版 理论周刊·文史 2020年11月30日
1912年4月,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为当时学生在工厂中学习操作机器。
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一名文史爱好者,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参观了张謇生平展陈,并称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那么,张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他被称为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的历史功绩对今天发扬企业家精神有哪些启示?能否请专家解读一下。谢谢!
——读者 黄燕宁
本刊特请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梁林军作答。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他毕生坚守孔孟之道,“父教育、母实业”,一生创办了40多家企业、近400所学校,其品德、思想、事业、成就深为人们所景仰,是“儒商”典范,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开拓者和先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国家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是对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亡国灭种灾难的回应。张謇清醒地看到当时的民族危机不同于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工业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全面冲击和根本破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这也并非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武装军队就能解决的,中国必须要革新社会,普及教育和科学知识,建立并全面发展实业,真正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大舞台上进行民族之间的竞争,适者生存。因此,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教育兴邦,认为这是国强民富的根本之道。
张謇虽然经商,但具备非常强的国家主权、利权观念和原则。他兴办实业是为了保卫中国之“利权”。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山穷水尽之时,孙中山、黄兴等被迫以汉冶萍钢铁公司向日本抵押借款,张謇屡劝不住,毅然辞去实业总长职务。纺织、钢铁行业是中国利权之所在,万万不可落入外人之手。
此外,张謇最早提出国家“海权”的概念,主张“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非常有远见和战略眼光。为此,他创立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又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后改称“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前身)。张謇高瞻远瞩,设立这些专门学校,培养远洋和渔业人才,为我国成为渔业和海洋资源大国立下不朽功绩。
“舍身饲虎”的担当精神
1894年,张謇恩科状元及第,然而次年即辞去翰林院修撰官职南归,投身实业。章开沅先生说:“关键是1895年,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有三个人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而张謇选择实业与教育。三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或许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张謇弃官从商,还乡办厂,可谓离经叛道,彻底远离“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生事功道路。
对于受传统士人精神影响较深的张謇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痛苦的。从商本是违背张謇志向的,他本身也不愿与富贵人打交道,所以他将其弃仕从商称为“捐弃所恃,舍身饲虎”。他也常讲自己是不幸的:就其本心、本意来说,甘做传统的读书人,但中国和时代都不允许,只能舍弃自己的想法,做国家和时代需要做的,对百姓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因此,张謇虽然只是一介书生,是事业范畴主要在南通的民营企业家,但是总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献言献策,无处不力求为国家、百姓做一些有利的事。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精神
张謇提倡办事待人,处处要以仁、礼、忠三字为对照标准,不忘检讨自己。如果确实符合正义,认定目标,就要有“虽千万人吾往之气”,有人扶助要做,有人阻抑也要做,有千万人反对、阻扰也要做。从张謇的商业事迹来看,他始终秉承和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精神。
张謇的状元之路非常艰辛,历时二十六个春秋。期间,短期的诱惑也很多,任何一个诱惑都可以使他离开科举的坎坷崎岖。他随幕多年,深得政界、军界、学界的赏识和推崇,但他谢绝了吴长庆的代为捐纳、张树声的专折特保,始终坚持书生的“正道”,可见其对理想的执着。
张謇明确提出中国实业振兴应当坚持“棉铁主义”,此提法发端于他深入分析研究中国的海关贸易册,他看到中国在产业上对外依赖最大之两项——纺织和钢铁,也自然是中国发展产业最应发力之处。中国在棉花贸易以及棉纺织品交易上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而且中国人口众多,棉纺织品又是日常必须,因此必须要自己掌握利权。
至于钢铁产业,张謇认为,这是中国的生机所在,不可轻言放弃,不可半途而废,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汉冶萍公司常年处于经营困顿之中,债务负担巨大,但是张謇始终坚持中国要有自己的钢铁产业,即使亏损也要坚持,这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对于纺织和钢铁这两个产业,即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张謇历来主张自己控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尺寸行之”的务实精神
张謇不喜欢理学的虚无空诞,不轻谈不知之事,不妄言未知之理,他崇尚质朴、简单、明了的论学与行事方式。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知“既生为人,当尽人职”;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做成什么事,只知“尺寸行之,不可行则止”;他不知道何时功成大小、多少,只知“凡所当为者,自无至有,自塞至通,自少至多,自小至大”。
张謇办教育,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他更切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力主从基础教育、平民教育、职业与技能教育开始,学校范畴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种种。与同时代的很多人热衷于办大学、精英教育不同,他认为小学为先,师范为本,办基础职业教育,这才是数十年后彻底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之法。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尺寸行之”,创办了近四百所各种门类的基础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体系。他和黄炎培一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创办聋哑学校,甚至办学改造妓女和囚犯。张謇做到了孔子所讲的“有教无类”。教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只有国民整体素质提升了,能够适应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中华民族才不会亡国灭种。
“不与草木同腐”的社会参与精神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为一二有益事业,则可与草木同生,而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所谓“有益”就是指对国家、社会、百姓有益。做商业首要的不是为自己和家族谋取个人享用的财富,而是要对社会有益。
张謇对自己创办的企业有明确的社会公益要求。张謇的实业背负着各类公益事业的日常费用。张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即使公益支出费用压力再大,也从不在账上挂欠一文。张謇严格尊重企业的规范运作,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就肆意破坏财务纪律。
张謇以实业之利、一己之力为国家、国民办教育,在大学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今天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等等,其前身皆由张謇创办、发起或支持。从社会参与和贡献来看,可以说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社会参与意识和贡献的珠峰,至今为止,鲜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学习不止、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
张謇并不是迂腐的儒家,他恰恰就儒家价值观和工业文明的融合做了很多思考。比如他认为就个人而言,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的现代社会能力价值观。张謇认为,工业化的竞争就是现代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竞争,是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现代人应该担负责任,懂得实际操作、运作,合群乐群,不断增长自身的阅历,反复锻炼自身的能力。
一介旧书生,为了实业报国,迸发出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学习力。章开沅教授曾说:“张謇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举凡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乃至外交都在研究之列……他本人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试问现今以国学大师自我标榜者,有几人可望其项背?”张謇的学问、事功难以复制,归根结底,还是他在实业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奋斗,精进不止。
举治水而言,张謇是近代中国以科学方法规划治水的先驱。1887年,孙云锦任开封知府,张謇随任,协助治河救灾。其年,黄河在郑州东石桥决口。张謇目睹惨象,痛苦不已,拟定治河方案《疏塞大纲》,提出用疏浚机器施工,以永绝后患。主事者囿于河工传统,未予采纳。张謇痛感“河患终无衰止之日”。1911年,他自费组建了30多人的测绘队,开始测绘淮河水系,后担任全国水利总裁,留下了大量的以治理淮河为主的设想、规划、方案等文字,以及测绘图纸等档案。科举制艺出身的传统文人,竟然学习数学、测绘,制作建筑、河工图纸,在今天仍不敢想象。
“不占他人之用”的节俭精神
在儒商诸美德之中,张謇特别强调“俭”。他说:“俭可以凝贞苦之心,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张謇提出:“吾人之享用,不可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趋,不可较最高等之古人减一毫。”张謇强调,人的志趣要高,享用要少;其核心,还是强调“俭”。张謇批评当时社会上商店里,商店经理对于商店的学徒,可以为所欲为,学徒整天为经理奉烟捧茶,学徒更像是贱仆。他认为这是我国传统积习相沿,积习需要大力改进,企业主与员工之间应该建立基本的商业伦理规则。“同此人类,有何理由,而谓吾之自奉可以独奢乎?”张謇认为,虽然同在企业,有管理层与员工之别,但是大家只是分工和岗位不同,不是役使关系,企业主或者管理层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享用。
张謇去世后,墓园就叫啬园,陪葬品只有五样: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还有一对小盒子,分别装着张謇的胎发和乳牙。张謇为自己所作的墓联是:“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张謇将其个人享用做到最低,却将其对社会的贡献做到极致。
“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
大生纱厂为银团接管,张謇的纱厂事业看起来失败了,但是张謇仍不失为英雄。张謇大器晚成,决意创业时已过不惑之年,所以张謇重在趟路、开路。
张謇自身也常有甘为先驱的悲壮之语。他淡泊功名,“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
张謇,一介民营企业家,偏居南通一隅,却创了很多中国第一,开了无数新路。大生纱厂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天生港码头是第一座中国人自主营建的长江航运码头;港闸公路是中国最早的公路;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是中国民营资本经营的第一条铁路;南通绣品美国分公司是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海外公司;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军山气象台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气象台。至于教育方面,第一所民办师范、新式托儿所、全科女子师范、纺织学校、水利学校、刺绣职校、盲哑学校、新式戏曲学校等等,数不尽数。
以张謇为代表的儒家用开放、包容、谦逊的心态,积极地学习西方所长,又理性地坚持自身文明中最重要的内容,摸索并探索儒学与工业化的融合之道。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们,除了具备西式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特征之外,还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社会参与和公益意识、特殊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诉求。企业如何在中国立身?如何在社会立命?如何穿越周期?如何成为百年老店?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先贤和楷模的张謇,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资源。读懂张謇,或许就会明白在中国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特质。